智慧水務:城市內澇預警與防汛調度新范式
發布時間:
2025-09-02

近年來,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,極端天氣事件頻發,城市內澇問題日益突出。2025年夏季,我國多地遭遇強降雨襲擊,部分城市出現嚴重內澇,給居民生活和城市運行帶來巨大挑戰。在這一背景下,智慧水務技術作為城市防汛的新范式,正逐漸成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智慧水務的核心在于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構建城市水系統的"數字孿生"。通過在排水管網、河道、泵站等關鍵節點部署傳感器,實時采集水位、流量、水質等數據,結合氣象預報信息,實現對城市內澇風險的精準預測和預警。以深圳市為例,該市已建成覆蓋全市的智慧水務平臺,整合了超過10萬個監測點位的數據,能夠提前6小時預測內澇風險,準確率達85%以上。
在城市內澇預警方面,智慧水務系統展現出顯著優勢。傳統的預警方式主要依賴氣象部門的降雨預報,而智慧水務系統則實現了從"氣象預警"到"內澇預警"的轉變。系統通過分析歷史內澇數據、地形特征、排水管網能力等多維因素,建立內澇預測模型。當預測到可能發生內澇時,系統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,并通過手機APP、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渠道向公眾發布。2025年8月,廣州市智慧水務系統成功預測了珠江新城區域的內澇風險,提前3小時發出預警,為相關部門和市民爭取了寶貴的應對時間。
防汛調度是智慧水務的另一重要應用場景。傳統防汛調度主要依靠人工經驗決策,存在響應慢、效率低等問題。智慧水務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,能夠動態優化防汛資源的配置。系統可以自動識別積水點,智能調度泵站排水能力,并協調交通、電力等部門采取聯動措施。上海市在2025年汛期就運用智慧水務系統,實現了對黃浦江沿線閘門的智能調控,將防汛響應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。
數字孿生技術是智慧水務的重要支撐。通過建立城市排水系統的三維數字模型,可以模擬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水流狀況,為防汛決策提供科學依據。北京市通州區在2025年建成的"城市水大腦"項目,就采用了數字孿生技術,能夠模擬百年一遇暴雨下的城市內澇情況,為城市規劃提供重要參考。
人工智能算法在智慧水務中的應用不斷深化。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分析海量歷史數據,發現內澇發生的潛在規律,提高預測準確性。深度學習算法則用于優化排水管網的運行策略,實現智能調度。杭州市的智慧水務系統就采用了AI算法,能夠根據實時降雨數據,自動調整排水管網的運行模式,最大程度發揮現有設施的排水能力。
智慧水務建設也面臨一些挑戰。首先是數據共享難題,水務、氣象、交通等部門的數據往往分散在不同系統中,難以實現有效整合。其次是技術標準不統一,各地建設的智慧水務系統存在兼容性問題。此外,專業人才短缺也是制約因素之一。針對這些問題,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,建立跨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,同時加強專業人才培養。
展望未來,智慧水務將向更智能、更協同的方向發展。5G技術的普及將實現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,邊緣計算技術可提升本地化處理能力,區塊鏈技術則有助于建立可信的數據共享機制。預計到2030年,我國將建成覆蓋主要城市的智慧水務網絡,形成"預報-預警-調度-應急"的全鏈條防汛體系。
智慧水務不僅提升了城市防汛能力,還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。據估算,智慧水務系統的應用可使城市內澇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30%以上,同時降低防汛人力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它為市民提供了更安全、更有保障的城市生活環境。
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中,智慧水務代表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治理新模式。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有機結合,我們有理由相信,未來的城市將更加韌性、更具智慧,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極端天氣事件的考驗。這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體現,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重要變革,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。
上一頁
下一頁
上一頁
下一頁